2025年4月25日专业配资论坛网,一则消息在资本圈炸开了锅——广东半导体行业的“明星”企业粤芯半导体正式提交IPO辅导备案,估值高达160亿元。这家被誉为“广州第一芯”的公司,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实现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平台,更承载着国产芯片自主化的希望。而随着IPO进程的启动,其背后参股公司的股价走势,尤其是智光电气(002169)的“暴涨预期”,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。
从“缺芯”到“造芯”:粤芯的逆袭之路
2017年,广州市黄埔区的一片工地上,粤芯半导体悄然诞生。彼时,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芯片制造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。粤芯的创始人李永喜与归国半导体专家陈卫博士,带着“科技兴国”的信念,决定填补这一空白。他们避开与台积电、三星等巨头的正面竞争,选择从模拟芯片和成熟制程切入,主攻12英寸晶圆代工,覆盖55-180nm工艺,专攻电源管理、图像传感器、车规级芯片等细分领域。
这一策略迅速见效。2019年,粤芯一期投产,2021年二期扩产,月产能达4万片;2024年底三期项目通线后,总产能飙升至每月9万片,累计出货量超80万片。截至2025年,其产能已占大湾区12英寸晶圆产能的70%以上,成为国内模拟芯片制造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更关键的是,粤芯抓住了“缺芯潮”的机遇。2022年,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紧张,联发科为保障电源管理芯片(PMIC)供应,将部分订单转向粤芯的12英寸产线。这一合作不仅为粤芯带来首个国际大客户,更让其工艺能力得到验证。此后,粤芯又拿下格科微的CIS芯片订单,并在车规级芯片领域与广汽深度绑定,推动国产替代。
160亿估值背后的“资本盛宴”
粤芯的成长,离不开资本的助推。自2017年成立以来,其融资节奏堪称“狂飙”:A轮融资数十亿元,B轮融资45亿元,投资方包括广州产投、广汽、上汽、北汽等产业资本,以及华登国际、盈科资本等知名机构。2022年,粤芯以155亿元估值首登胡润独角兽榜,2024年估值稳定在160亿元,成为广东半导体行业的标杆。
资本的热捧,既源于其技术实力,也因其独特的“虚拟IDM”模式。与传统晶圆代工厂不同,粤芯与客户深度合作,定制开发工艺。例如,为联发科优化0.18微米工艺,在12英寸产线上生产原本用于8英寸的PMIC芯片;为广汽定制车规级IGBT模块,直接嵌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产能利用率(2024年超95%),又提升了毛利率,逼近国际IDM大厂的水平。
参股方的“造富神话”:智光电气为何被疯抢?
粤芯IPO的最大悬念,莫过于参股公司的价值重估。在众多投资方中,智光电气(002169)成为市场焦点。根据披露,智光电气通过产业基金间接持有粤芯约5.46%的股权,且拥有优先收购权。若以160亿元估值计算,这部分股权价值约8.7亿元,而智光电气当前市值仅50亿元左右。有分析师测算,粤芯上市后若市值翻倍,智光电气的股权增值可能推动其股价上涨超500%。
这一预期并非空穴来风。2024年,粤芯三期项目投产前夕,智光电气股价已因“国产替代”概念上涨40%;而历史上,中芯国际IPO曾带动长电科技、安集科技等供应链公司股价翻倍。此外,智光电气自身业务与粤芯协同——其主营的工业互联网和电力电子设备,正需要车规级芯片支持,两者合作开发的功率模块已进入广汽供应链。
风险与争议:狂欢下的冷思考
尽管前景诱人,但隐忧同样存在。首先,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明显。2024年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,台积电、三星等巨头已下调资本开支,粤芯的扩产计划能否持续存疑。其次,参股公司的“估值狂欢”可能透支预期。例如,华金资本(000532)虽早期投资粤芯,但持股比例不足1%,且存在退出限制;深圳能源(000027)的间接参股更多是财务投资,与主业协同性有限。
更关键的是,粤芯的“虚拟IDM”模式尚未经历完整周期考验。模拟芯片领域,德州仪器、英飞凌等IDM巨头仍主导市场,粤芯的定制化代工能否在价格和技术上持续抗衡,仍是未知数。
一场关于“中国芯”的豪赌
粤芯半导体的IPO,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专业配资论坛网,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“国产化突围”的缩影。从联发科的订单到广汽的车规芯片,从智光电气的股价躁动到资本市场的期待,这场豪赌的背后,是产业链上下游对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。而无论结果如何,粤芯的故事都已证明:在芯片这场“马拉松”中,避开巨头锋芒、聚焦细分赛道的“差异化生存”,或许才是中国半导体最现实的路径。
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